“几代人都实现不了的事,竟让驻村工作组一年解决了,我不是在做梦吧?”河北省兴隆县南天门乡大洼村林果大户恒振江听说本村5.2公里路要修,像中了大奖一样跳了起来。立刻把搁置多年的300亩果园重新拾掇起来,今年又新栽板栗等优质果树8000余株。
大洼村是省级贫困村,无资源、无企业,全村仅有的家底是每户零星的果树。常年坑洼不平的路况,使这个村几乎“与世隔绝”,物资无法外运,信息闭塞总错过卖果的最佳时期。修路,成了该村700多村民的最大“心病”。
2013年2月,省台办驻村工作组入村后第一件事,就让村干部领着步行几里路查看路况。随后工作组多方协调,解决了500多万元的修路资金问题。在项目争取、规划设计、拆迁征占等过程中,工作组都是亲力亲为。公路修通后,该村成为连接十里画廊和红河漂流等旅游景点的枢纽,工作组又谋划田园采摘、观光垂钓、农家院等旅游经济。
如何围绕绿水青山挖“穷根”是工作组的终极追求。工作组首先引导村民投资400万元,建成百亩蔬菜大棚30个,还帮助该村投资300多万元建200亩食用菌大棚。同时,引导村民建起200亩三优苹果园,栽植优质三优苹果15000棵。每亩可收益6万元,是其它果品收益的10倍以上。为实现当地果品就地消化,工作组还计划投资70万元建果品加工厂1个,年可消化果品2000多吨。
在河北省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活动)动员会议中,我省明确:“要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把这项行动作为领导干部查找问题的途径,自我剖析的镜子,整改落实的载体,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
在我看来,基层建设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都是党深入群众解决基层民生实事。省台办帮助大洼村铺致富路,圆几代农民“小康梦”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做好党员、单位帮扶是农村工作的有益探索。
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抓好帮扶项目落实。承接于前期的基层建设年活动,对照帮扶项目任务要求和验收标准,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一次重新梳理和检查,做好完善和提升。对进度较慢的项目,要集约整合力量,实行重点攻坚,确保不留死角,保证各项帮扶任务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更要着眼于服务群众,立即着手建立项目管护、运转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保证让农民能够自我管理,能够长期受益。
而且在基层帮扶这块,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富民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引导、示范等方式,有效激发群众的致富愿望、鼓足群众增收致富的干劲。要紧密结合帮扶村实际,认真做好符合村情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红色旅游、林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富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村级财富积累。要通过走出去学习、聘请专家入村指导等形式,帮助农民进一步开拓视野,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
暂无评论